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以来,全国各地乡村依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探索着不同的发展路径。为深入了解陕西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之不同模式,2016年11月11日,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的师生,对陕西省咸阳市双赵村的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为时一天的调研。
我们了解到,双赵村地处泾阳县泾干镇,位于泾河新城县东路与高泾中路交叉处的西北角。作为一个自然村,其与大曲子村、花池渡村、瓦王村、唐李村等相毗连,共包括7个村民小组、528户、2045人。从2013年起,在各种力量的支持下,该村的新农村建设走上了快速发展之道。到2015年,该村的人均收入已达12000元,一跃成为闻名遐迩的一个新农村建设典范。
通过师生们的细致走访,我们发现该村的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特色。
1、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建设。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任何一个村庄的新城村建设都离不开政府的规划和指导,双赵村也不例外。
通过走访,我们了解到,由于该村由于具有悠久而富有特色的茯茶文化,因此被陕西省政府、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管委会、泾阳县政府确定为重点打造村庄,也即各级政府组织在该村的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主导、引领作用。同时,全体村民和一些社会企业也是该村新农村的建设中重要的主体力量。简言之,该村的建设主体原则是“政府引导、村民自愿、市场运作”的原则。
2、以茯茶文化为依托,打造特色小镇。陕西的茯茶生产厂家大多聚集于咸阳,但在已认证的40家茯茶企业中,有36家就在泾阳县。其中的双赵村不仅自然风光良好,而且水质优良,对于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泾砖茯茶的制作工艺,保存得比较完好。正因为如此,在各方合力助推之下,该村成为茯茶镇茶艺文化开发的先头项目。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该村以茯茶文化为依托,通过对1300亩的土地开发,把吃、住、游、娱、购集为一体,开发出了一个极富田园风光而又有浓厚的茯茶文化的特色民俗园。正如一位茯茶镇工作人员所言:“一间间的小商铺就是一个个的文创小基地,将传统手工艺制作与现代文化、商业理念结合,形成大俗大雅的文化氛围。”
3、以合作经济为纽带,实现发展模式转变。如前所述,双赵村辖7个村民小组528户2045人。该村以发展茯茶优势产业为依托,通过对村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算和股份量化,成立了村经济合作社和股份制公司——陕西西咸新区双赵置业有限公司。由此双赵村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三个转变:村民变股东,农民变居民,务农变经商。正是借助于合作社和股份制公司,村民们在利益纽带的联结下,走上了互助合作的发展之路。我们看到,该村通过对村里每户进行提升改造,已形成了“家家户户有产业”的经营格局,原来的田地变成了现在的关中民俗小吃街,村民们在自家门口当起了老板。
4、以社会企业为龙头,发挥品牌优势。一些民营企业共同出资,进行股权合作,成立了西咸新区泾新茯茶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引导家家户户发展农家特色餐饮、茯茶制作与销售等特色产业。同时,以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陕西怡泽茯茶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茯茶品牌优势,全力打造茯茶产业和下游产业配套、探索独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
正是通过上述路径,双赵村的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当地村庄发展的一个典范。其在“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的建设理念指导下,已在城乡统筹、促进村庄繁荣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也积累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经验。
双赵村之行给我们的启示是,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依托各地的实际,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实际上,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如何解决好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而如何使“老乡”真正过上小康生活,不仅需要地方政府、社会力量和村民的合力推动,也需要挖掘各个村庄的特色优势,更需要开辟农业之外的其他产业。唯此,新农村建设才会真正有所进展。正如双赵村周淑娥所说:“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村上改造以后,还能继续在这里经营农家乐,真是太有福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