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我院院长魏奇教授《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理论品质》一文。文章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今天,深刻把握 “两个结合”的理论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今天,深刻把握 “两个结合”的理论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论创新的勇气。在“两个结合”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这和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一脉相承,内在地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根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根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本、中国实际问题的实践和传统文化的文化之魂三者的结合,彰显了“四个自信”中最根本的文化自信和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两个结合”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走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作为意识形态的根本,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两个结合”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因此,“两个结合”从理论上将民族与世界、继承和发展、现实与未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特殊性与普遍性的一系列关系辩证统一起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方法论的光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逻辑必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走自己道路的骨气。“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发展的理论成果,百年的实践表明,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脱离、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立都是行不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就是“两个结合”的生动实践。必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连接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守正创新中立足国情世情、感知时代脉搏;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中,于变局中求新局,敢于自我革命、不走老路邪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新时代中国贡献给世界的独特智慧,让中国道路在不断延伸和拓展中展示无限的魅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开辟未来的豪气。“两个结合”表明,要继续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昭示着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人从建党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华大地生根结果,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相融相通,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和心理基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发展进程,再一次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吸收人类全部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正因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才得以深刻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才得以深刻改变,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也因此而深刻改变。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着对“两个结合”走自己的路的守正创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味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味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味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走自己的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烈文化自信和使命担当。坚持“两个结合”,才能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长征路上开创美好的未来,才能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三级教授,陕西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