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迈入新征程,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不仅需要全党保持清醒的头脑,更需要全社会、全体人民勠力同心,形成时代合力,相信党、支持党、拥护党,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
讲好党的故事
讲好党的故事,首先要解决好讲什么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蕴藏着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先进模范,此外,惊心动魄的革命斗争、扣人心弦的历史转折、一波三折的道路探索……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故事素材。我们要围绕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讲述好党如何带领人民把中国从落后挨打的贫穷国家建设成为富强繁荣的负责任大国,讲述好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讲述好党勇于自我革命、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的奋斗精神。此外,还要讲百年来党经历的挫折与坎坷,既要兼顾革命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故事,也要兼顾改革开放后的故事,新时代的故事尤其要重点讲。
其次,要解决谁来讲的问题。讲故事的主体应不限于党和政府以及主流媒体,要鼓励民间组织、社会机构以及群众个体踊跃参与,构建面向全社会的开放型学习平台,鼓励民众进行故事创作以及学习心得体会分享,增强普通民众的参与感和互动体验感,形成党史大家讲、人人可参与、化被动为主动、良性有序的全民学习氛围。
再次,要解决怎么讲的问题。讲故事是一门艺术,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讲老百姓喜爱的故事,就要坚决克服形式主义,情节表述要通俗易懂、生动细腻、引人入胜,人物刻画要真实立体、鲜活有温度,要做到寓理于事、寓道于理、润物无声。讲好故事最关键的是真诚,只有做到以真示人、以诚动人,才能真正做到以理服人,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创新党史题材文艺作品
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启迪思想、振奋精神、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近年来,优秀的党史题材文艺作品层出不穷,如新编现代京剧《北平无战事》、音乐剧《国之当歌》、中篇评弹《初心》、杂技剧《战上海》、芭蕾舞剧《沂蒙三章》、动漫《号角》、影视作品《我和我的祖国》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巧妙地强化了艺术作品的隐喻功能,坚持了从优秀文艺作品到优秀红色文艺作品的创作逻辑,以小人物视角、从细节入手,体现了艺术作品独有的魅力,赋予了党史题材文艺作品新的时代特征与内涵,获得了受众的共鸣、群众的认可。
进入新时代,如何抓住青少年的视线,吸引和引导青年一代自发地关注党史题材文艺作品,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思考的重点和交出的答卷。创作者一方面要注重捍卫历史尊严、保护历史真实,处理好史实与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富有时代感的方式再述历史;另一方面,要创作出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作品,就要适应新时代青少年的文艺需求,用青少年易于接受的表述方式、偏好的作品形式,在尝试中创新,在创新中尝试,并主动向综艺、流行音乐、网络小说等领域发起冲击,让党史题材的作品不断深入青少年的心。与此同时,青少年也应自觉提高学习党史的积极性,主动向正能量靠近,向英雄模范看齐,自觉抵制低俗文化,刻苦学习、奋发有为,从党史中汲取前进的动力和成才的正能量。
优化传播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学习教育各项任务,要“注重方式方法创新。要发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明确学习要求、学习任务,推进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党史学习教育要勇于乘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东风,实现受众高效覆盖与有效传播。首先,“融媒”可以促进教育内容快速推广。在媒体融合的当下,借助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通用信息平台等新媒体进行党史学习教育,是实现党史教育内容快速传播与推广的不二选择。其次,“智媒”推动民众对教育内容的认可与接受。信息的传播重点不仅在于覆盖人群的数量,更在于信息最终被多少人认同和接受,是否形成传播链上的涟漪效应。智能媒体时代,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了解受众喜好,进行受众定位,同步受众信息需求,有选择性地推送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将极大地提高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性。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融媒”还是“智媒”,都需要人工监测辅助。如果完全依靠机械的数据和机器的计算进行内容编写和推送,极易形成“信息茧房”、个性化偏见及碎片化观点,无法实现全面学习、系统学习、形成统一共识,不利于学习效果的实现。因此,在党史学习教育内容的推广过程中,必须将人工监测与智能算法相结合,发挥人的主体性,实现过程中的动态把关,最终实现受众偏好与教育目的相统一。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